首页 文学正文

格列宁价格多少钱一盒 你觉得哪部电影感人至深

admin 文学 2023-03-26 22:40:29 122 0
本文目录

格列宁价格多少钱一盒,你觉得哪部电影感人至深?

香港片《可爱的你》杨千嬅,古天乐主演,当年电影院哭翻一片,现在看依然内牛满面。当千桦在迷茫时,那个残疾人鼓励她不要放弃。里面有很多片段是感人至深的,我想它可能是因为朴实,来源改编自现实。又以特有的艺术形式挖掘人性的真善美。里面有懂事的小雪,一个人在爸爸生病时能够做饭给爸爸吃。还有长大后想做饭店员工的珠女,目的是帮照顾她的娴姨洗碗,和为了看着爸妈,担心爸妈吵架会大打出手而不去上学的嘉嘉,还有听妈妈话的双胞胎姐妹。总之,一个字赞,是一部好电影

看到这里,我想起安妮宝贝所理解的真正情侣关系:与对方身心合一的标准是,双方都能因为这种关系而在心灵上得到更高级别的提升。我想,他们做到了。

很佩服里面以生命影响生命的吕校长。

为什么抗癌药进了医保?

据媒体报道,目前已经有35个高端抗癌药被纳入医保目录,极大地减轻了癌症患者的经济负担。然而不少癌症患者表示:很多高端抗癌药纳入医保后,反而在医院买不到了。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去年在引起广泛关注的电影《我不是药神》中,众多患者为了以便宜价格购买治疗慢粒白血病的“神药”——格列宁(电影中的化名),而演绎了一段让人为之神伤的大戏。而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例绝不在少数。尤其是对于很多癌症患者而言,价格高昂的抗癌药物同样让他们负担不起,并上演了一出出人间悲剧。

好消息是,从去年10月开始,国家先后将35种抗癌药物纳入医保,且报销比例较高——在50~90%不等。这对癌症患者来说是天大福音,因为他们看到了能够长时间生存下去的希望。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原本还能买到的抗癌药,在被纳入医保后却十分难以买到!有了希望之后就迅速破灭,这更让人难以接受。

就在此前的调查中,有超过一半的患者表示没有买到医保抗癌药,甚至还有一半的患者透露,医院表示没有进某种医保抗癌药。那么,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从大环境来看,抗癌药相关的报销人次和金额还是在上涨。国家医保局今年6月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3月底,累计报销人次达到20.94万人次,报销金额达到10.58亿元,其中13种药品采购量比2017年同时段增加155.4%。按此推算的话,医保全年对17种抗癌药的支出将超过40亿元。

不过报销金额固然大幅增加,但相比全国庞大的癌症患者人群来说,却是杯水车薪。据国家癌症中心今年1月底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癌症发病约392.9万人,每年医疗花费超过2200亿元。40亿与2200亿的对比,凸显报销力度还远远不足。

值得注意的是,报销困难也是抗癌药难以买到的重要原因。为了减少报销量,各地医保设置了严苛的报销条件和门槛。不住院不给报、靶向药必须在放化疗无效后才能报销、一代药用过医保报销后二代药就不再享受报销……报销的条件之高、流程之繁琐,让很多患者都“主动”放弃购买报销,或者以原价购买纳入医保的抗癌药。

从另一个角度看,医院为了应对“药占比”的考核,对抗癌药物有抵触情绪。从2007年开始,国家为避免出现“以药补医”的现象,规定患者买药的费用控制在所有开销的30%以下。“药占比”一旦超过30%,就会从医生的工资里扣。而抗癌药虽然纳入了医保,但价格依然昂贵,导致医生很容易就会超过应有的标准。这样一来,医院自然不愿进抗癌药,医生也不愿开抗癌药。

在《我不是药神》的结尾,接“徐铮”出狱的警察表示,“正版药进医保了,没人吃印度药了。”这是电影艺术化的处理手法,来了一个大团圆式的美满结局。我们希望,在现实生活中,癌症患者也能等到这一天的真正到来,让吃药不再是难事。(科技新发现 康斯坦丁/文)

印度为什么敢仿制格列宁呢?

用甘地夫人一句话解释:我认为,在一个良好的世界秩序中,医药发现应该是没有专利的,不应该从人的生与死之间谋取暴利!

因为电影《我不是药神》的爆火,让很多人知道了印度仿制药的存在。

就和电影《我不是药神》里说的一样,印度是穷人的药房。

印度是全球最大的仿制药供应国,占全球仿制药出口量的20%。他们生产出来治疗各种癌症的仿制药药效几乎和正版的一样,但价格却不到正版药的三分之一。

(图片来源于ING直播)

在讲印度仿制药前,先给大家说下专利药和仿制药的区别。

专利药的研发商最先确定该药的化学组分,为检测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发商会先在动物或是器官上做试验,然后再在人体上进行试验,这一系列操作未完成前,研发商也不能确定专利药的具体药效是什么。

当药效、安全性、临床反应等信息被调查清楚后,药物就可以进入市场。同时研发该药物的厂商也会获得专利保护,专利有效期约20年,期间专利药厂商独占该药市场。

而仿制药必须要等专利药过了约20年的保护期才可以进入市场。

因为专利药早就被研究过了,仿制药厂商也就没必要再花钱花精力去重新研究一遍,但仿制药在进入市场前,必须要通过质检来确保仿制药的药效、安全性和专利药一致。

也就是说专利药和仿制药除了成本几乎没有差别,对于那些负担不起高价专利药的患者来说,仿制药就成了他们的救命稻草。

印度新德里最好的公立医院对面有一条仿制药品街,许多当地人在医院看完病就会拿着处方到对面药店买药,医院不是没有药卖,而是价格太高他们接受不了。

就拿电影《我不是药神》里的治疗粒细胞白血病药物格列卫(Glivec)举例,一瓶标价为8400卢比(约合人民币816元),在药房买只需1900卢比(约合人民币184元),而且印度药房还能还价。

在药品街上,几乎每家药房门口都排着长队,药房虽然醒目标识着没有医生开的处方不能买药,但这标语几乎就是个摆设,即便你没有医生开的处方照样能在药房买到药。

印度仿制药之所以那么便宜,是因为印度的土地、劳动力、设备都比较廉价,一条印度生产线成本比西方国家低40%,劳动力成本也只有西方国家的一半。

(图片来源于ING直播)

而且仿制药也不用像专利药那样,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金钱去做试验,节约了研发成本。

我不知道把这比作抄作业合不合适,但仿制药厂商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的。

把人辛辛苦苦完成的作业,花几分钟抄一下就得到了同样的分数。

辛苦做作业的人当然不服,这些专利药的研发商自然也不乐意。

各个国家的制药企业都对印度仿制药表达了不满,甚至多次起诉,但都被印度政府打哈哈给 “ 糊弄 ” 了过去。

因为印度政府对国内仿制药一直都是支持和鼓励的态度,甚至立法去支持国内仿制药业的发展。

(图片来源于澎湃新闻)

1947年,印度实现国家独立,但那时印度医药市场80%以上都被跨国药企控制,在西方制药垄断、国内又没有能力自主研发专利药的情况下,印度患者为治病只能去买高价专利药,但一般人根本负担不起。

这时候,仿制药就出现了。

印度商人巴伊·莫汉·辛格仿制了当时没在印度注册专利的瑞士罗氏公司的一种镇静剂 “ 苯甲二氮 ”,他将药品重新包装,换了个新名字,比专利药低好几倍的价格放入市场销售。

(图片来源于华商报)

第一年辛格创立的兰博西实验室公司靠仿制药就赚了100多万美元,而且很快,辛格的公司就发展成了印度最大的制药厂。

有数据显示印度仿制药利润空间高达98%。

(图片来源于中国制药网)

仿制药业又能赚钱又能救这些吃不起高价药患者的命,印度政府怎能不支持。

1970年,印度颁布新的《专利法》,允许印度制药公司仿制生产任意一种药品,只要生产工艺上与其有区别就行。

也就是说即便专利药还在保护期内,印度制药公司也能光明正大的侵权去仿制,而且印度制药公司总是挑最新最有效的药物进行仿制,这让投入大量研发成本的欧美药企很是头疼。

1995年,印度被迫无奈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签订了《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TRIPS)》。

在此期间,印度曾多次修改其《专利法》。

(图片来源于澎湃新闻)

为药物提供专利保护,部分仿制药业也开始被禁止。

但印度政府始终为国内仿制药业留了后路,比如专利保护仅对1995年以后发明的新药或经改进后能大幅度提高疗效的药物提供保护。

可以以 “ 你家药物定价太贵,我们吃不起,只能做仿制药 ” 为由,对药物执行 “ 强制专利许可 ”。

(图片来源于澎湃新闻)

被称之为世界药房的印度,制药业发达这点是母庸质疑的,但仿制药的盛行,网友们对其却有很大的争议。

有说仿制药好的,给穷人带来生的希望。

也有说仿制药的出现打乱了研发商的市场,让研发专利药的人赚不到钱,也就没有能力再去研发新药,到时候会害死更多的人。

没法说谁错,因为身份和处境的不同,对待仿制药的看法也不同。

患者的求生欲和研发商的心血,真的很难去给仿制药的存在下个好或坏的定义...

是不是很能赚钱呢?

看了看评论,没一个做药的。药分的渠道很多,医院自然流通,医院临床,而且还有好多中标的目录,报销比例不一样。还有药店高利润,药店没利润。门诊高利润,门诊底利润。太多没法一一说。另垄断原材料药品,抗癌不治病药,和抗癌治病药,抗癌注射剂。

最赚钱的是源头垄断,现在市场很多,国家打压也没用,不细说了。

目前大家了解的就是药店门诊高毛利和医院临床产品。

有一些药国家打压价格,有一些国家扶持价格。有一些打压也没用,独家的

我不是药神和邪不压正?

《邪不压正》在《我不是药神》面前,票房口碑都溃败

作为姜文近些年的大作,不得不说,《邪不压正》钓足了观众胃口,影片故事本事是精彩的,但是后半段的人物重心,不知道在干什么叫人一头雾水,其处理与细节还是有瑕疵的。一部电影,主创人员对其有足够强大的自信和信心,《我不是药神》虽然没有前期的宣传、点映造势,但是依靠有内涵、有深度的内容和丰富感人的故事,加上徐峥等一众实力派演员的精彩演绎,口口相传,有目共睹,获得了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反观《邪不压正》,前期的宣传力度之汹涌,夺人之眼球,身为导演兼主演的姜文,更是频频在最近的各大综艺节目现身,不遗余力为自己的新片打call,还有彭于晏的肌肉剧照、许晴的诱人身段、廖凡的大尺度床戏等等,都把观众的兴趣撩了起来,而对其电影背景、主题、寓意的关注忽略。也不由让我们猜测姜文自己对于这部电影的自信是不是坚定,有时候前期的宣传是起反作用的,像《我不是药神》,没怎么透露剧情,大家也就只知道这是徐峥的新片,当电影上映的时候,故事剧情、人物关系徐徐铺开,给大家眼前一亮,这是个完整精彩,让人回味无穷的剧。而《邪不压正》,前期铺天盖地的钓观众胃口,造成了观众对电影期待过高,不说这部电影本事有诟病,就算没什么毛病,也会比观众心中预期的那个高标准差一些,这就造成了口碑票房在《我不是药神》面前全败。

《我不是药神》给我我留下映像最深刻的莫过于影片的最后那位患白血病的老奶奶所说的话:“4万块1瓶,我病了3年,吃了3年,为了买药,房子没了,家人也拖垮了,谁家还没个病人,你能保证一辈子不生病吗?我不想死,我想活着。”

在病痛、贫穷这些现实问题面前,奶奶的一席话戳中泪点,我想任何人都不会想放弃生的希望,当一盒瑞士正版的格列卫售价将近2万元面前,人们只能去选择印度售价低廉的仿制药。而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到底是生命重要还是所谓的知识产权重要,影片成功塑造了一位“唯利是图,不顾民生”的瑞士制药代表的形象,开头中对瑞士制药的抗议也着重反映了这一点。但是任何事情都不能简单的去看问题,格列宁从研发到投入耗时几十年耗资几十亿美元才最终走向市场,这也是当前国际上研发一种特效药的周期及成本,作为市场的主体,医药公司肯定是要收回成本并获利的,我想这一点是无可厚非的。但这最终将导致药品价格过于高昂,以至于这种药断不是我们这种平头百姓吃得起的。那么这两者之间到底谁是谁非呢?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观点,进而得出不同的看法及立场。

李克强总理近日就电影《我不是药神》引发舆论热议作出批示,要求有关部门加快落实抗癌药降价保供等相关措施,作为一部国产电影竟然真的可以做到反映民意、为底层人民发声,甚至影响民生、改变政策,可以说是非常非常罕有和了不起的。“癌症等重病患者关于进口‘救命药’买不起、拖不起、买不到等诉求,突出反映了推进解决药品降价保供问题的紧迫性。”总理在批示中指出,“国务院常务会确定的相关措施要抓紧落实,能加快的要尽可能加快。”但是说实话针对这种问题单靠医保恐怕是解决不了的,我们的医疗保障体系或者说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医疗保障体系是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的。今天是格列卫,那么明天是什么呢?后天又是什么呢?倘若我们将所有的特效药纳入医保范围,我们的医保体系又能不能承受的了呢。这部电影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演员——王传君,最初认识他,是《爱情公寓》里的关谷神奇,这部剧大火之后,别人都混的风生水起,不是好男人的曾小贤,却依然是一线综艺大咖,而王传君没有选择《爱情公寓》的电影,而是选择了《我不是药神》,拍临死前那场戏时,为了让角色病重的样子更加真实,王传君硬是整整两天没睡,然后整个人累到脱相。他这么做并没有什么值得夸奖的,对演员来说是应该的,也是同龄演员中很多人应该反思、学习的地方。王传君现在也被观众认可,称他是“一个值得被尊重的演员”。

喜欢电影,关注当年电影,评论出你喜欢徐峥良心新片《我不是药神》,还是姜文力作《邪不压正》
格列宁价格多少

版权声明:文章均来自网络,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我们将配合处理!